本網訊(唐仁華 宛玉花)“去年冬天我們開始生產紅薯粉,現在正是春筍上市,就地加工竹筍,產生經濟效益,到夏天計劃加工豆角,村社合一,發展集體經濟,讓村民真正在家門口就業和增收。”
產業立項,狠抓集體經濟。潘家村自2018年3月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駐村幫扶以來,引導村支兩委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修建潘家村集體場部,占地300余畝。原場部自80年代荒廢,由于距離207國道只有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幫扶單位與村支兩委商議抓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建設。由村黨組織領導、村委會實施,實行“合作社+貧困戶+村民”的運營模式,喚醒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主體意識,構建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通過新型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村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外出參觀專題培訓等多種渠道,強化村組干部、合作社和股民成員系統學習現代農業生產、農產品深加工、合作社規范管理運行、農產品加工及營銷等知識體系,建立了基本適應潘家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團隊和發展目標。
抓要素整合穩步推進。抓住村產業扶持基金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的契機,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整合產業扶持基金,動員其他資源,通過“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模式發展農產品紅薯加工、竹筍干加工、長豆角干項目,通過潘家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貧困戶及村民合作共贏的基本模式。
抓機制整合,實現貧困村集體經濟共享。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專業合作社根據持股比例分紅,分紅所得量化為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潘家深度貧困村“空心”問題,正常投產后項目可為全村每年創造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上。股份成員戶按照入股比例分紅,全村產業培育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同頻共振,增加全村村民收入。
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新寧縣潘家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有序正常運行,合作社運行模式是租賃潘家村集體經濟場,潘家村委控股,全民持股,年底盈利分紅及建設潘家村級集體公益事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可以吸納貧困戶30人就業,在村集體經濟場部常年務工人員1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一萬元以上,合作社的成立,與貧困戶增產增收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謀劃思路,磨刀不誤砍柴工。2018年以前,針對村兩委思想保守,發展方向不明的現狀,駐村幫扶工作隊一方面開啟思想攻關。立即召集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召開產業發展座談會、現場推進會,讓集體經濟發展上交流思路,充分謀劃發展思路,表明態度,確保村集體經濟“破殼”并突破,先后三次組織村支兩委、黨員、組長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學習,學習十八洞村發展的新思想、新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實現產業長短結合,齊頭并進。潘家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預計今年加工竹筍15萬斤以上,加工長豆角20萬斤,這兩項預計今年為潘家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帶動全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實現穩定脫貧。
來源:紅網新寧站
作者:唐仁華 宛玉花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