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水電行業,有這樣一位扎根一線37載的“工匠標桿”,他以專注敬業雕琢產品細節,以自主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以標準引領踐行“中國智造”的使命擔當,他就是我縣寶慶工匠年度人物唐祥龍。
走進湖南山立水電設備有限公司,60歲的唐祥龍正盯著電腦屏幕上的發電機電磁設計軟件,不時敲擊鍵盤調整參數。這位1988年畢業的老工程師,憑借“十年磨一劍”的韌勁,用37年時間書寫了一段從“技術小白”到“行業標桿”的奮斗傳奇。從手工計算600多個公式的“愚公”,到開發出國內首套發電機電磁設計自動化軟件的“創新先鋒”,他帶領團隊用三個多月的日夜攻堅,將新產品研發設計計算周期從45天壓縮至2小時,大幅提高了計算準確性和設計質量,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帶來了質的飛躍。
唐祥龍:搞技術,最怕遇到“攔路虎”,我們團隊咬著牙從零開始,白天泡在車間調試設備,晚上對著電腦建模分析,炸過IGBT、燒過電路板,但誰都沒打退堂鼓,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我們不是在造機器,而是在書寫“中國智造”的尊嚴。
2000年,唐祥龍盯上了水電行業“變速恒頻”難題——傳統機組因轉速固定導致效率低下,而國外技術封鎖讓研發舉步維艱。為了讓水電站的水輪發電機能夠在多變的工況下實現最優運行,他帶領團隊與湖南大學專家組成“攻堅隊”,歷經無數次的試驗和建模仿真,終于在2018年研究試制出國內首套500KW永磁變速恒頻水輪發電機組系統的工業產品,突破了“卡脖子”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并成功獲批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項目。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在電站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唐祥龍:一個人的優秀是星火,一群人的堅守方能燎原。我會帶領團隊繼續扎根一線,不斷探索和創新,突破技術瓶頸,推動行業發展,讓中國水電設備在國際舞臺上挺直腰桿。
從車間到實驗室,從國內到國際,唐祥龍帶領團隊用786項新產品、695項新工藝、2項國家發明專利、3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書寫了中國水電的優秀答卷。唐祥龍用37載實踐詮釋了新時代產業工人“專注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邁出了創新驅動中國制造業向“智”而進的堅定步伐。
來源:新寧新聞網
作者:鄭秉武
編輯:張宇昕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